唐朝的服饰,发饰是怎样的?
作为一个珠宝号,我就以前段时间热火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为例,来说说唐朝的发饰吧~ 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社会安定,生活富足,唐代女性更是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精神面貌,崇尚丰腴的体态、华美艳丽的装饰。不仅服饰多样,妆容浓艳,在发型上也是独树一帜,光是发型就有近百种。 风情万种的发髻,自然不能没有头饰来点缀。头饰是唐代女性首饰中类别最多的,有簪、钗、步摇、栉具、华胜、花钿等。 簪子又被称作搔头,据说是汉武帝到李夫人处,忽觉头痒,取了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故此得名。这个叫法给诗人带来了便利,至少写簪子就多了一种韵脚的可能,如长恨歌里言道: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簪是从新石器时期的笄发展而来,最早就是一根长针,主要用于固定头发和装饰之用。 古代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绾髻插簪,以示成年。及笄,就是指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隐含意思就是,可以出嫁了。而与之相对的,男子二十岁才行冠礼,已示成年。 簪的特点就是单股,不管有无簪头,簪头复杂与否,反正一根棍子的叫簪就对了。发簪有木簪、玉簪、金簪、银簪、玳瑁簪、琉璃簪等不同材质。 除了材质的多样,唐朝人也非常重视发簪顶端的花样,簪头的形状纹饰种类繁多,将动物纹、植物纹、神话故事、吉祥纹样等各种形象雕刻在发簪之上,精美绝伦,惟妙惟肖。 唐朝后期,风气日渐奢靡,簪头花饰愈做愈大,几乎与钗股等长,其他发饰也同样变得越来越华丽。 单股为簪,双股为钗。早期的发钗还比较简单,多为U字型,在钗首仅是雕刻一些简单的花样。 到了盛唐时期,钗的形制变得更为华丽,出现了运用模压、雕镂、剪凿等方法制成的各种金银花钗,图案有凤形、摩羯形、花鸟形、缠枝花卉形等,有的还嵌有宝石和花形饰片。 唐代后妃、命妇所簪花树就是较大的花钗。它们往往是一式二件,花纹相同,方向相反,以多枚左右对称地横插、斜插或倒戴在发髻两旁。 为了适应高髻,晚唐还出现了长达30-40cm的长钗。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就长达37厘米,钗头有镂空的双凤及卷草纹。 花钗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妇人头上花钗的多少,也成为了象征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 歩摇是贵族特有的发饰,上饰玉兽金花,并有五彩珠玉垂下,随人行走时而摇动,为女子增添了妖娆婀娜之美。 歩摇这种饰品自先秦时期就以礼制饰物的身份出现,经过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在唐代最为流行。在《全唐诗》中,共有十七首诗直接出现了歩摇之名。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歩摇有两种,一种为歩摇花,另一种是歩摇冠。材质多以黄金为主,状若树枝,上面悬着片片金叶或是鸟雀等装饰物。 到了唐代时,歩摇与钗合二为一,即歩摇钗。唐代的歩摇样式繁多,多用金玉制成鸟形,在钗头上常常缀以鸟雀、凤凰花朵等,下端则垂有珠子、流苏等饰物,使得歩摇摆幅更大,异常的柔美。 到了宋朝,由于点翠等技艺的发展,歩摇的制作更加精美。明清以后,歩摇的称谓已不多见。但它仍是妇女最常见的发饰之一。 和上面提到的簪、钗、歩摇等能够束起头发的发饰不同,梳栉是唐朝女性用于装饰发型的发饰,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头饰之一。 梳子,也称栉,本是一种常见的梳理头发的工具,但唐代妇女却喜欢在发髻上插上几把小小的梳子,露出漂亮的梳背,当成装饰。 这应与唐代女性发型有关,唐代女性喜欢高大蓬松的义髻,这种发型可以承插小梳子、簪钗等多种装饰品。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歌女许鹤子出场时,便在高高的发髻后面,露出精致的梳背,用于装饰。 唐代栉具是由梳齿与梳背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梳齿可以通过榫卯连接的办法,安装若干个不同纹饰的梳背,以达到不重样装饰的效果。 在唐代,玉器、水晶、玛瑙和金银器一样,只有一品以上高官、贵族和皇室才有权使用,中下级官吏及其亲属只能用滑石和骨质器物。如果违背法令,要受到杖一百的处罚。 因此能用玉梳背的,都是唐代上层社会的贵妇人,我们见到的出土器与传世器都是质地很纯净的新疆和阗玉,几乎没有见到其它地方杂玉。 除了用玉制作玉梳背,也有用金、银制作而成的,并在上面雕刻上各种纹样的图案。 起初,唐代女性仅是在髻前单插一梳。 天宝年间,风气奢靡,流行高髻,便有在两鬓上部或者髻后增插几把的。 到晚唐五代,妇女盛装时,更有将两把梳子一上一下相对而插,甚至髻前及其两侧共插三组的,梳背的装饰亦日趋富丽。 到了宋朝,由于发型发生了变化,流行长尺许的大插梳。而至元明,插梳实例在考古资料中尚可见到,等到明晚期后,这种插梳装饰,差不多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了。 华胜,也称花胜,指的是古代妇女的花型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玉髻上或者缀于额前。 在《唐 颜师古注》中说:华胜,妇人首饰也;汉代谓之为华胜。虽然华胜这种首饰是秦汉时期妇女常用的首饰,但是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上,妇女的头上却很少佩戴华胜。凡出现头戴华胜的女性形象,必定是西王母。 《山海经西山经》中描述:西王母其状如人,蓬发戴胜。这说明,佩戴华胜是西王母的特权,只有身份尊贵的人才能佩戴。 华胜除了是身份的象征,同时它也与春节和人日这两个节日有关。每到这两个节日时,妇女们会在头上装饰华胜,祈求幸福安康。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人日代客子(是日立春)》中写的:人日间春日,常怀复短怀。遥知双彩胜,并有一金钗。说的便是节日时妇女佩戴华胜的情形。 除了诗歌,在唐代出土的一些画像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妇女佩戴华胜的形象。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一幅接引菩萨绢画中的妇女,头上便有装饰菱形的华胜。 在乌兹别克斯坦7-8世纪的建壁画上的唐装女子头部两侧的发髻上也同样装饰着华胜,说明唐代女子头戴华胜的形象给当时的异域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它并非用颜料画出,而是用金箔、纸、鱼鳃骨、茶油花饼等材料,剪成花样贴在额间、鬓角、两颊、嘴角。 在唐代,花钿除圆形外,还有种种繁复的形状,如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不过除了贴在脸上,还有一种花钿是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插进或粘在高耸的髻上。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花钿委地无人收,说的就是杨玉环头发上的花钿掉在了地上,而不是额头上的花钿脱落。 唐金乡县主墓曾出土过四件金质的花钿,其中一件做工异常精细,花瓣为双层,由金丝编成,焊接在薄薄的金箔上,金钿的外缘还饰有一圈小金珠。 花钿与簪钗不同,簪钗是用来固定头发的,更加具有实用性,而花钿则是直接插入到绾好的发髻当中,起到装饰作品。 早期的花钿样式有两种,一种是如同发簪一般,花钿上带有长长的短柄,使用的时候直接插入到发髻上即可;另一种则是制作成薄片状,在花朵的中间开有一个小孔,用簪子或者发针穿过去固定在发髻上。 到了唐朝,出现了一种将花钿与簪钗相结合的发饰,使用的时候直接将簪钗插入到发髻上,花钿留在发髻外。 唐朝的妇女非常喜欢在头上插饰花钿,除了用金、银、玉制作的花钿之外,还有一种是在金钿上装饰鸟的羽毛的,被称为翠钿。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墓出土的《弈棋仕女图》中的贵妇,头上佩戴的便是翠钿。 除了翠钿之外,在金钿上镶嵌翡翠、玛瑙、绿松石等各种珍贵宝石,便可称作为宝钿。这种发饰在唐朝的贵族之间非常流行,奢侈风气盛行。 为了整治这种现象,唐肃宗曾将宝钿列入禁用之物,禁止人们佩戴。但是成效不大,到了明代末年,仍有不少的妇女佩戴这种饰品。 在剧中,易烊千玺饰演的是少年天才李必,原型为唐代的四朝元老李泌,曾官至宰相。 他一生崇尚道教,所以一出场,李必便以身穿道服,手拿拂尘,头戴莲冠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而这一形象却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在之前我们看到的很多古装剧中,道士的形象一般是插横簪或者是头戴冠巾,而《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道士李必头上发冠的簪子却是纵向插着的。难道这是插错了? 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说明你对唐朝的历史并不是很了解。剧中李必所佩戴的正是上清芙蓉冠,而这种纵向插着的簪子叫做子午簪,是只有道教中等级高的道士才能够佩戴的。 在唐朝,道教文化盛行,形成了完善的服饰制度。修道者的服饰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级别的道士衣服、鞋靴、装扮都有不同的规格。很多道教带发修行的道人都是戴有发冠的。 这些发冠也有横直之分,直为子午簪,横为卯酉簪。至少到元代之前,道士的道冠还是以子午簪式为主——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从后往前插的方式。到了明清之后,才开始有卯酉朝向插法—从左往右插的方式。所以,唐朝时期,只有身份地位较高的道士才会头戴莲花冠和子午簪。 在电视剧中即将出场的唐代美女杨玉环的道士造型,也同李必一样,佩戴的是象征地位的莲花冠子午簪。 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冠饰代表其身份,俗世中只有贵族女子才能戴冠,不过在唐代,女道士皆戴黄冠,只是没有杨玉环戴的那么高级罢了,这也是女道士被称为女冠的原因。 目前出土的唐代妇女冠饰较为罕见,大多已无法复原。 2010年,中德两国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历时一年半,成功复原了第一套1200多年前的唐代公主头冠,让我们能穿过时光的罅隙,一窥当年的雍容奢华。 这套头饰重量约为800克,高42厘米,拥有380多个小部件,头冠所用的材料有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玻璃、贝壳、玛瑙、金银铜铁等,很多金饰件下还有翡翠鸟鲜艳的蓝色羽毛,几乎用尽了唐代可能用到的所有装饰材料,色彩绚烂,极尽奢华。头冠的主人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五代孙女李倕,在唐玄宗开元24年病逝,时年只有25岁。 2014年,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又成功修复了一件唐代贵妇裴氏冠饰,按汉承秦制、宋承唐制的说法,它代表的是后世冠饰的祖形。到宋朝时候,女子冠饰就十分流行了。 (相关阅读:宋朝的爆款头饰,居然是用鱼骨头做的,苏轼还曾为它写诗!) 璎珞是一种佩戴在颈间、胸前、头部等位置的环状饰物,在《妙法莲华经》中曾经记载到:用金、印、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七宝合成七宝璎珞,可见璎珞是由世间最为珍贵的珠宝所制作而成。 最初璎珞是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并不是中国的流行配饰。 到了唐代,璎珞随着佛教从印度流传到了中国,被爱美的女性进行了改进,变成了颈饰。 璎珞分为项圈式和披挂式两种:项圈式璎珞以项圈为主体,其坠饰多搭配长命锁、如意、护身符等吉祥物,又叫璎珞圈。披挂式的璎珞,形制较长,款式更为多样,设计的也更为精美繁复。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虽然人们的头饰、服装、妆容都很奢华,但是你会发现,无论是主演还是群演,都没有佩戴耳环。 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剧组给忘记了? 其实不然,因为在唐代,耳环并不是女性的主要装饰品。唐朝以孝治国,皇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遵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古训,用法律的形式对于子民的行为进行约束,禁止子民打耳洞,所以,耳饰在唐朝并不流行。 虽然,唐朝的汉族不带耳饰,但是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普遍有带耳环的习惯,在出土的唐代耳饰的墓葬中,大多数是以少数民族的墓葬为主。 唐朝是一个广受博取、海纳百川的朝代。随着唐代对外交流的频繁,有大量的外国人来到唐朝经商和进行精神文化交流,带来了许多异域的服饰习俗,耳饰自然也在其中。 但是在佩戴耳饰这个问题上还是以汉俗为主,出土的耳饰实物尽管有一些,但是对于唐朝泱泱近三百年的历史而言是非常有限的。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鱼肠和龙波就是剧中为数不多佩戴耳饰的人。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唐代首饰多以装饰头发和颈部为主,实际上,用于装饰手部的臂钏在唐朝也非常流行。 臂钏,是古代人佩戴在手臂上的饰物。臂钏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商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西汉以后,佩戴臂环之风盛行。 臂环的样式很多,有金、银、玉、琉璃等多种材质,形制上也有环形闭合式和开豁口两大类。 还有一种叫做跳脱的臂环,如弹簧状,盘拢成圈,少则三圈,多则十几圈,两端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用于调节松紧。 隋唐至宋朝时期,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经非常普遍。在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都清晰的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臂钏在宫廷仕女和歌舞伎间非常流行,在唐朝也有不少的平民百姓喜爱佩戴。摇曳生姿,象征身份地位的钗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命妇之服,一品花钗九树,二品花钗八树,三品花钗七树,四品花钗六树,五品花钗五树。
展现女性婀娜之美的歩摇
以梳为饰 叹为观止的头发艺术
唐朝节日必备的饰品—华胜
宝钿生花—花钿
雍容华贵的极致之美—头冠
印度的舶来品—华美的璎珞
不流行的饰品—耳饰
手臂上的万种风情—臂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