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间古典的精致
发饰,可以说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了。其发展和演变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一个民族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
发饰的起源最初来自于劳动,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审美意识促使着原始先民们开始用各种物件妆点自己的头发。
发饰的类型有许多,早期的发饰主要用动物的兽首、皮毛、兽尾、利齿以及鸟兽艳丽的羽毛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头发的装饰愈加华美,如笄、簪、钗、步摇、篦、钿、抹额……
笄
笄,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
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
新石器时代·碧玉笄(故宫博物院藏)
碧玉笄,长11.9厘米,径1厘米。碧玉质地,器呈圆锥形,两端略尖,中间粗。中部有一穿孔。通体光素无纹饰。
簪
簪,古时男子和女子的一种发饰,是由笄发展而来的,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簪是中国古代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清代妇女尤其喜用发簪、大头簪、耳挖簪等,种类繁多,做工精致。
清·金镶宝石桃蝠簪(故宫博物院藏)
金镶宝石桃蝠簪长17.5厘米,最宽2厘米。金簪一端呈长针状,另一端以各色宝石等为饰,计有蓝宝石、红宝石、翠、珍珠以及碧玺。其中碧玺分别做成蝙蝠和桃实,另有一只翠蝙蝠。
钗
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形状为两条金属丝到最后绞成一股、在装饰物的结尾处必定有流苏吊坠来衬托;分类有:金钗、玉钗、宝钗、裙钗(旧指妇女,亦称钗裙)等。
发钗图例
步摇
汉族女子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材料主要有金、银、玉、玛瑙等。
步摇图例
扁方
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最主要的工具,相当于汉人妇女发髻上的扁簪。它不仅具有单纯的装饰作用,还能控制发髻不至散落。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最初是把真发分成两把,依靠扁方固定。到了晚清两把头改成以青缎制作,安在头顶上,与真发梳成的头座连接也依靠扁方。制作扁方的材料有玉、翡翠、玳瑁,还有的为金胎镶玉、镶翠或镶嵌其他珠宝,或金凿花、银镀金等。
清·金镂空蝠寿扁方(故宫博物院藏)
金镂空蝠寿扁方长32厘米,最宽4.3厘米。扁方长形,金质,成色上佳。两端镂空錾刻古钱纹,镂空处分别嵌翠玉及碧玺的富贵吉祥四字。中部錾刻三个寿字及两只蝙蝠,寿字与蝙蝠一一相间。扁方的一端头嵌翠玉蝙蝠及两枚碧玺花朵。
清·翠扁方(故宫博物院藏)
翠扁方长34.4厘米,宽3.1厘米。扁方翠质,体细长,一端呈舌形,一端反卷并将其两头雕作梅花式。整体光素,略有白斑,但不掩其翠色深碧艳丽之美。
钿
钿,用金、银、玉、贝等做成花朵状装饰品。
1.把金属宝石等镶嵌在器物上作装饰:宝钿、螺钿、金钿、翠钿。
2.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
清·点翠钿子(故宫博物院藏)
点翠钿子高17厘米,直径24厘米。由珍珠、珊瑚、玉石、碧玺等珠石组成各色花饰,点翠铺衬,铜镀金底托。钿子是清代妇女的头饰,穿戴时多与吉服相配。
梳篦
又称栉,理发的用具,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也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
梳篦图例
抹额
抹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首服 ,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抹头,是将布帛织锦等物折叠或裁制成条状围勒于额前,多饰以刺绣或珠玉。抹额是中国传统妇女重要的装饰物,其形制多种多样,工艺手法、颜色图案丰富多彩。这种首服的起源可以远溯到商周时期 ,但抹额一词始于唐代 ,于明清时代较为流行。
抹额图例
华胜
华胜是指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为华丽的首饰,华丽的头饰。出处是《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
华胜图例
(图源:网络)
关注《中国宝石》杂志,及时获取权威珠宝行业信息,准确定位珠宝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