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人发型 > 正文内容

清朝发型有多辣眼睛?早期的金钱鼠尾,连四爷吴奇隆都驾驭不住

meifawu3年前 (2022-09-16)古人发型225

现代人对清朝发型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甄嬛传》、《步步惊心》、《延禧攻略》等清宫剧。

剧中,男人们清一色地梳着阴阳头,油光发亮的大脑门,脑后拖着一条大辫子。要不是韩栋、林更新、吴奇隆等帅男的颜值足够抗打,hold得住发型,换成普通人上阵,估计十个有九个都是油腻大叔的面目。

清朝人的发型,基本样式来自于满人。

满人,前身是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间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渔猎,字面意思好理解,就是捕鱼和打猎,棒打狍子瓢勺鱼听过没,说的就是大东北那地渔业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满地走。

现如今,吉林省的查干湖冬捕每年都要上央视新闻,那渔网一拖,几万斤大头鱼活蹦乱跳地出水,航拍视角下情景别提有多壮观了,北京人第二天就能吃到查干湖的鲜鱼。

但生产技术落后的女真人,可没有现代化的机械捕鱼技术。很多时候,他们只能趴在岸边或船头,瞄准水下游动的鱼,一鱼叉下去!技术和运气好的,能解决一顿饭。

至于打猎嘛,女真人奔跑于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要是一不小心被树枝或灌木勾住了头发,转眼间猎物就追不上了。

如果换幅场景,是东北虎、大黑熊之类的在后面追赶,被勾住头发放慢脚步的女真人,那可就不是打不到猎饿肚子的问题了,铁定会被当成猛兽的美餐。

于是,人们就认定满人剃发的传统,是出于女真人在森林中奔跑打猎的生活习惯。

乍一听,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可大家把眼光跳出东北,往蒙古大草原上一看,bug立马就出现了。

草原上可没有树枝刮头发,那为什么生活在这里的契丹人、蒙古人,以及遍布宁夏、甘肃地区的西夏人,也有剃发的习惯呢?

对此,人们的解释是契丹、蒙古、西夏都是游牧民族,平常除了牧马放羊就是打猎和打仗。打猎和打仗,就需要用到骑射,骑射过程中要是前额头发落下,那可就遮挡视线了。

因此,无论是辽国的耶律阿保机,还是西夏党项人的开国皇帝李元昊,都是以一副剃光脑壳上大多数头发,只留下一小撮毛的形象示人。蒙古的成吉思汗发量稍多些,前额留了一块短刘海。

同样处于打仗原因,把前额头发去掉的,还有日本的武士。

16世纪,日本进入延续长达百余年的战国时代,或大或小的武士集团互相征战。

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战斗,一款名为月代头的发型,开始在武士群体中流行起来。

具体操作,是将前额至脑门的头发全部去除,只留耳边和后脑勺一圈结为发髻。这样一来,即便战斗时发髻松动披头散发,也不会影响视线。

从日本古代留下的画像看,在实用性的驱动下,就连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战国风云人物,也全是月代头的打扮。

如此看来,由日本武士的月代头,到契丹人和蒙古人的秃发,再反推到女真人的剃发束辫,得出一个为战争而生发型的结论,貌似也能说得过去。

不过,问题又来了,汉人也常打仗,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大规模战役比比皆是,为什么汉人没顾忌到头发对战斗的影响呢?

而且汉人也有骑兵,也要骑射,其中还不乏卫青、霍去病那样跨越沙漠,搞长途奔袭的草原运动战大师。

单单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对匈奴的河西之战,霍去病一年之内就从长安到甘肃腹地,整整跑了三回。

即便是战争十分频繁的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唐末藩镇割据,以及持续长达70多年的五代十国,也没见汉人为了方便打仗,把头发给剃了。

所以,战争也并非渔猎和游牧族群流行剃发的全部因素。

人是环境塑造的产物,要探究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剃发的最根本原因,还得从生活环境中去找寻。

游牧、渔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生活始终都处于游动的状态,没有类似汉人的乡村、城镇、城池等固定定居点。流动的状态,有些东西就不太方便了,比如洗澡。

你想啊,牧民的生活状态是逐水草而居,每天都在赶羊转场子,草原上也不见得处处有湖泊与河流,牧民们估计十天半个月都洗不上一回澡。

靠打猎维持生活的女真人,情况也差不多,比如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早年讨生活的手段,就是钻山打猎、挖人参,到集市上跟汉人交换点生活必需品,经常是一进山就是几天、十几天。

这样下来,身体上积满污垢,尤其是出汗最多的头部,厚厚一层头油和头皮屑积在头发中,头皮板结、发炎,再加上虱子和跳蚤,整得人浑身难受。

那时候又没有香皂和沐浴露,汉人还能整点皂角水当肥皂用,牧民和猎人,可就没这样的卫生清洁条件了,还不如把头发剃了省事,一劳永逸!

由此可知,满人剃发,既有钻树林打猎和对敌战斗的需要,也有方便头部卫生清洁的考虑,而且是先有生活上清洁的需求,后面才是打猎和打仗的功能。

至于为什么不干脆都剃光,我想最近网络上大火的某校长发型,能解答这个问题。

随着满人的崛起,这款为生活和打仗而催生出的辫子头,又被赋予了一层新的功能——顺从和区分敌我。

满清以剃发,用来当做汉人是否顺服的标准,从努尔哈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天命六年,努尔哈赤攻下辽阳,随后辽东地区的城池也纷纷落入后金之手,后续对当地汉民的管理措施,其中一项便是:

官民皆剃发降

皇太极继位后,延续了努尔哈赤的这一做法。比如天聪四年,清军由蒙古地界突破明朝喜峰口防线,侵入北京周边,在位于今天唐山市的沙河驿,下令:

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

等到清军入关,多尔衮更是下达更大范围、更严厉的剃发令,当成满清的基本国策来执行,规定:

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说到这里,咱们不得不提一个叫孙之獬的人。

这个孙之獬,本来是一个明朝官员,眼瞅着满清坐了江山,便迫不及待地向满人靠拢,着急忙慌地给自己剃头绑辫子,换上满清的官服。

第二天上朝,孙之獬可着劲往满官队伍里扎堆,没成想不招待见被推了出来,回到汉官队列里吧,又被鄙视他的汉官们给排挤了出去,活脱脱一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气不打一处来的孙之獬,干脆上书清廷,提议加速执行剃发令。

只不过,这个阶段的满清,西面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南面又新冒出一个给明朝续命的弘光政权,多尔衮为了缓和汉人的抵抗情绪,在中原站稳脚跟,所以暂时停止了剃发令的推行,还同时免除了崇祯年间加派的一些税赋。

可等到清军攻灭李自成,尤其是攻灭南京的红光政权后,清廷在剃发问题上,态度就立马变得强硬了起来,下令:

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这个阶段,可真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了!

与剃发相配套的,还有易服,对此清廷的原话是:

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现在的汉服爱好者,常常痛惜明朝的服饰,被长袍马褂瓜皮帽整得断档200多年,完全没了古代汉人那高高的发髻,搭配上冠和巾带来的拉长头型、清爽干净的瘦脸效果。

可这金钱鼠尾,又是咋回事?

原来,清初的发辫样式,是只在头顶靠后的位置,留一小撮头发,扎成老鼠尾巴粗细的小辫子,标准嘛!以能穿过铜钱中心的方孔为合格,因而形象地称为金钱鼠尾。

这样的发型,丑出天际,自然不符合汉人的审美。

而且更要紧的是,汉人传统教育特别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保护头发,就是保全孝道,是汉民几千年来的观念。把汉民头发剃除,等于是将他们判了髡刑,对人格是极大的侮辱。

如今,冷不丁地被满清这么一弄,心中的抵触情绪,可想而知。

很快,许多地区爆发了护发的武装抵抗。

顺治二年六月,江阴举义,义军和百姓坚守城池81天,清军破城后疯狂屠城,连杀十天才下令封刀。被杀的人多达17万人,仅有53人幸存。

几乎同个时间段,嘉定民众反对剃发令,遭到清军李成栋部接连三次屠杀,近10万人遭到屠戮。

还记得前文提到的那个孙之獬吧,当时他呆的山东,也因剃发令爆发了起义。

义军抓住孙之獬后,在他身上扎遍针孔插上毛发,为的就是解他上书加快推进剃发令的恨,最后将其暴尸街头,也算是恶有恶报。

武装护发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民间汉人编排满清剃发令的段子,却从未断过。

比如,揪辫子、翘辫子这些个新词,就是满清下令剃发留辫后冒出的。

再比如,汉人正月不理发的习惯,还衍生出了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

其实这回舅舅还真是躺着中枪,汉人原本是出于思念明朝,所以定下正月不理发,以表示思旧,可传着传着,口音转了几圈就变成死舅了。

随着满清统治的逐渐巩固,原先严格执行的剃发令,也出现松动的势头。最直观的,就是清朝人的发量越发增多,呈现出鼠尾——猪尾——牛尾视觉变化。

就连满清的皇帝,也觉得金钱鼠尾太丑,有意无意地向汉人靠拢,进行视觉美化。

比如咱们观察顺治、康熙的画像,他们竟然是有鬓角的!

按照金钱鼠尾的剃发标准,除道士外的清朝男人,耳朵前的这块鬓角,是不可以有头发的。可画像又明明摆在那里,只能推测是皇帝为了美观,特意叮嘱画师加上去的。

又比如,和剃发配套的易服吧,人家清朝皇帝也玩得很溜。

现在的清宫档案,留存有许多雍正、乾隆时期的皇帝行乐图,用现在网络上的话说就是cosplay,有模仿西洋人装束的,更多的是大量穿搭汉人服饰的。

至于其它诸如书法、园林、弹琴、玉器、吟诗作赋等汉文化,那就更没得说了,光乾隆一生就做了5万余首诗。

经过200多年的强制推行,满人剃发扎辫的习俗,渐渐也成了汉人的习惯。

1911年辛亥革命,革命党为了执行剪辫令,只能操起剪刀到街上抓行人强制执行。那些个顽固留辫的,不乏辜鸿铭、张勋等民国年间的名人。

时至今日,又蹦出个多尔衮后裔,留着根粗辫子,成天穿着象征皇族身份的黄色衣服,着实在网络上搏了好一阵子眼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美发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meifawu.net/?id=537

分享给朋友:

“清朝发型有多辣眼睛?早期的金钱鼠尾,连四爷吴奇隆都驾驭不住” 的相关文章

古代女性没有橡皮筋小黑发卡的情况下到底是如何盘出复杂的发型的呢?

古代女性没有橡皮筋小黑发卡的情况下到底是如何盘出复杂的发型的呢?

2018.9.2新添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5024151/answer/469186460这是我拍的长发盘发教程,里面有关于怎么用簪子压发尾。不过视频比较长,讲了几种不同的盘发方法,时长10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下面是原文。多图预警,流量党慎点--...

30种古代女子发型都在这里了

30种古代女子发型都在这里了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丱发(guàn fà)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

古人的头发有多可怕,抹猪油和香料就算了,最后这个实在忍不住

古人的头发有多可怕,抹猪油和香料就算了,最后这个实在忍不住

从古至今中国都非常注重孝道,特别是古代的时候,他们认为绝对不可以伤害自己,不然就是一种不孝的体现。头发也属于身体是父母给予的,还能表明现在的身份。古人一生当中要经历很多发型,虽然有些折腾,但是也带来诸多方便。例如发现自己喜欢的女子,头上突然带了发簪,就说明现在她已经到了能够结婚的年龄。因为从出生的时...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古人的头发会有多长?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古人的头发会有多长?

古人的头发具体有多长,似乎没有明确的一个数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来源于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是儒家伦理著作。看名字也能知道,这本书自然是以孝道为主要内容,而这句话也正是如此,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父母给的,不管是躯体、四肢,还是须发、皮肤,但凡是身体的一部分,都是父母赐予的。一、古人为何要留长...

盘点古代男子发式,元朝竟然如此独特?

盘点古代男子发式,元朝竟然如此独特?

在我们看古装的影视作品中,里面的男子全都是长发。那古代的男子为什么要留长发呢?古人对头发是十分看重的,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加上受《孝经》的影响,男子留长发成为了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意处置。《孝经》自出生后,选一吉日,剃掉胎发之后,就不在剪发。等长到一定的年龄,便为他们举行一...

古代男子高马尾的发型叫什么

古代男子高马尾的发型叫什么

堕马髻。1、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灵蛇髻。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