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小哥哥必备知识点:古代男子梳什么发型?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汉服,也渐渐因为喜爱汉服喜欢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常常看到汉服走秀里小姐姐们精致的妆容,衣饰和发髻,恍若古代门庭走出的大家闺秀。很多有心的小姐姐为还原古代的衣饰,还研究传统文化和古籍,雕刻、 古画中的装扮,可谓是下足了功夫。
可是见到很多的小哥哥们,虽然帅气潇洒,但发型大多格格不入。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古代男子大多梳怎样的发型。
古代的男子也是长发及腰的。但是在大多数时候不会披发,而是要把头发梳起来,盘成发髻。虽然男子的发型没有女子那么丰富多变,但是每个朝代的男子发型还是有一定的不同。
周朝
周朝制定了冠服礼制,男子是要束发的,也就是绾髻。男子需要把头发梳到头顶绾起来,再戴上一个小冠,用一个叫做笄或者簪的东西来把发髻固定住。
如果是身份地位低微的男子,则用一块布把发髻包裹起来。
小孩子不绾发,等到了20岁,就要在宗庙中举行冠礼,也就是成人仪式,这时开始绾发加冠。有个成语叫做弱冠之年,意思就是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所以从古代男子的发型就能看出他们是否成年。
秦朝
周朝之后的大多朝代里,中原人都是绾髻束发的。主要的区别还是体现在发髻配饰的不同,例如带冠的大小款式不同。
秦代男子的发型主要是中分、绾髻、带冠。兵马俑非常细致的还原了当时的男子发型。这样的发型有一种刚劲之感。汉朝男子发型则与秦朝相似。
魏晋南北朝
三国魏晋时期政权更迭,战火纷飞,绾髻当然还是男子的主要发型。但是这个动荡的时代,除了很多有勇有谋的文士钟情戴头巾。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写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不过,魏晋还有一批浪荡不羁的名士,枕青石,卧松岗,或酣醉,或抚琴,飘飘欲仙,放浪形骸,这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贤。对他们的发型,那就随君欢喜,不做要求了。
现代的古装电视剧里的造型,很多男子的发型是半束发,也就是半丸子头。这样看起来会比较飘逸带仙气,但是真实的历史中,半束发的情况很少。
古代成年男子的头发基本是全束的。只有在南北朝,因为盛行披发的游牧民族南下,对中原的发型产生过短暂的影响,流行过一阵子半束发的造型,但很快就消失了。
唐宋
唐宋时期流行戴幞头。幞头的雏形其实就是汉代的幅巾,也就是用来包裹头发的布帛,又叫折上巾,软裹。
唐代的幞头就是像帽子一样的头饰,幞头所用纱罗通常是青黑色的,所以我们后来常说的乌纱帽,就指的这个幞头。
幞头分为很多款式。平式幞头为一般士庶和官吏闲时戴的,软脚幞头为文官学士喜欢戴的,圆顶直角幞头是朝臣和地方官吏戴的,结式幞头为将尉和壮士所爱戴的。
幞头穿戴方便,华贵中又显活泼,既好看又实用,还富有变化,所以很快就流行于各个阶层,成为官员百姓的常服。
而宋代官员的幞头帽也很有趣,帽顶是平的或矩形的,帽后的有两根就像飞机翅膀一样的长直带。
据说这样不方便的设置,就是为了防止朝臣们在朝堂上窃窃私语而让大家刻意保持距离。
难怪在新冠疫情期间,有老师突发奇想,让学生带上这样的自制幞头,以防学生社交距离过近。看来,古人的智慧我们现在也适用。
唐宋时期男子发饰还流行簪花,很多人觉得摘朵花戴在头上多是爱美的女子所为。但在唐宋时期,男子簪花也是一件常事。
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写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就是说的重阳登高时,将茱萸花插在头上的簪花习俗。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记载:
宋代遇喜庆大典、佳节良辰、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骑从卫士无不簪花,帝王本人亦不例外。
在宋仁宗时期,皇帝更是将赐花作为一种奖励。朝堂之上,所有当官的男子头顶上都带着一朵花,想想这画面,也是有趣生动。
辽金元
而在辽金元三朝,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让部分中原男子的发型由绾髻变成了髡发。
髡发就是把头顶的头发剔除,只在两鬓或前额留下少量头发,再将这些头发梳成辫子,也叫留辫。
明朝
明朝时期,又恢复了绾髻束发的发式。明朝男子流行头戴四方巾,是明代儒生和士庶最具代表性的巾式。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呈倒梯形造型,展开时四角皆方。
清朝
清朝建立后,汉族男子被迫接受剃发,留长辫。不过这个长辫刚开始可没有清宫剧里的男子们那么美观。现代宫斗剧中的发型,则是到了清朝晚期才出现的。
清朝中前期,男子的发型是金钱鼠尾辫,就是要把头发剃光,只留下后脑勺一点点头发辫起来,像老鼠尾巴一样。确实不怎么好看,难怪喜欢各个朝代服饰的小哥哥们,没有人模仿清朝的服饰,看来发型头饰确实重要。
着我华夏衣冠,吟我华夏诗章。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万千,风雅魅力流传千年。
现在的年轻人群体中传统服饰的兴起,是民族自信的体现。漫漫历史长河,美的东西,总归会留下和再次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