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剪头发真是为尽孝?根本不是这么简单,最重要是维持文化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在很多影视剧里面也经常出现。这句话是出自《孝经》,说的是身体发肤都不能轻易毁伤,否则就是不孝顺。所以很多人就以为古人剪头发就是不孝顺,他们不剪头发就是为了尽孝。其实并不是这样,不剪头发不仅仅是为了尽孝,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持自己的文化。
不剪发是出自《孝经》,这本书在当时非常重要,是当时文化的体现。我们知道所有的文化都来自于生活,是人在生活中求生的一种体现,最终才形成文化的。这就能说明《孝经》最初出现也是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才编纂出来的。那么古人当时面临哪种威胁,才编出来这本书呢?如果仔细了解的话,是为了抵御外来民族的入侵。
夏商周三朝,是中华文明的诞生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华文明并不强大,可以说非常脆弱。要知道周朝取代商朝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外族入侵,因为周人是农耕文明,而商人是游牧文明。他们根本不是一种文明,好在周朝取代商朝之后,继承了商朝的文化。在周朝的时候还面临着少数民族的威胁,东面的东夷、西面的西戎、南面的南蛮、北面的戎狄。这些对周朝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区别。而想要对抗这些少数民族,必须要凝聚自己统治的人。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整体,和这些少数民族完全不同。这样大家就能团结一致对外。于是他们开始用文化来凝聚人心。
其实想要用文化凝聚人心,不仅仅是思想教育这些。而是让这些人知道自己和对方不同,最简单的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生活常见的生活方式和自己都不同。比如头发,古人头发都是要盘起来的,成年时都有专门的发型。而少数民族是披头散发的。还有衣服,古人衣服都是衣襟开在右边,而少数民族都是衣襟开在左边。这样这些人就知道少数民族和自己不是同一种人,对方的衣着和自己完全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一种抵抗的情绪。
靠着这些东西,古人凝聚了自己统治的人民,最终一致对外。我们知道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之所以这么有名,就是因为他多次起兵赶走北方的游牧民族。联合其他诸侯共同对抗游牧民族,最终让中华文化得以继续延续下去。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而齐桓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少数民族是蛮夷,和自己完全不是一种人。可见,这都是当时文化的影响。
不得不说,靠着这种文化,中华文明当时才得以延续下去。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开始曲解这些东西,然后这些东西才慢慢被人们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