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知乎”问题:古代女子的发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古人与今人一样 也是爱美 热爱生活的。平民的发型头饰 有图为证
苏州博物馆藏
满清的烟袋女 乾隆年间藏画(苏州博物馆藏)
苏州博物馆藏
康熙年间的24孝图(苏州博物馆藏)
苏州博物馆藏
乾隆年间的春闺斗牌图(苏州博物馆藏)
藏画是康熙 乾隆年间的 ,但画面肯定是当时的画家 描绘此前的生活。
宋代女人的头饰发型 可以参考著名的典故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画面 :
苏州博物馆藏
千里送京娘(苏州博物馆藏)
苏州博物馆藏
鱼娘图(苏州博物馆藏)
古代女子发型
宋代飞天发型
隋代的盘桓发型
隋代的盘桓发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发式比较著名的是灵蛇 、飞天 、云鬓 等。
飞天鬓,就是把头发集中在头顶,分成几股,然后绾成圆环,高耸在上。南朝刘宋时期开始流行;
灵蛇鬓据说是文昭皇后甄氏发明的,发髻就像蛇的身体一样扭曲盘旋;
汉代女子 灵蛇发型
始于汉代的灵蛇发型
云鬓是魏晋南北朝妇女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发式,就是把鬓发梳理成薄薄一片,好像蝉的翅膀一样,给人动荡飘逸的美感
南朝仕女流行发型
南朝仕女流行发型
北魏十字花发型
北魏十字花
汉时期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
汉也有花样 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
九鬟仙髻:
秦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
汉代清汤挂面型(徐州博物馆)
汉代清汤挂面型(徐州博物馆)
汉代流行锥髻,主要用于普通妇女家居;从髻中留一小绺头发,下垂于颅后,名为垂髯;
宫廷嫔妃、官宦小姐流行梳高髻,
汉代清汤挂面型(徐州博物馆)
汉代清汤挂面
比较著名的如:汉高祖又令宫人梳奉圣髻,武帝又令梳十二鬓髻,灵帝又令梳瑶台髻。 还有反绾髻、惊鹄髻、花钗大髻、三环髻、四起大髻、欣愁髻、飞仙髻、九环髻、迎春髻、垂云髻、堕马髻等。
(徐州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 汉代舞女佣
汉代坠马髻:
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这是古代最具特色,富有生命力的发式。自汉始甚至流行至清代,只是历代形式略有不同而已。
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皆有汉坠马髻的形象。
(徐州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藏 西汉北洞山楚墓出土
分髾髻:
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梳分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
明显是受少数民族辫发的影响,佩上步摇之类的装饰物更能彰显个性美。 大家都知道的 头饰步摇:
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见《拜名》)
步摇一经出现就风行开来,尤其贵妇偏爱将步摇作为美发的装饰物。 巾帼也是古代发型装饰物,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见到巾帼。
秦代女子发型有 :
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
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圆雕玉人是典型的贵妇人。头编长辫,辫根在右耳后侧,上盘头顶,下绕经左耳后,辫稍回接辫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