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古代男子的头发竟然是这样?
身为靓仔靓女,谁不想拥有靓丽的发型,可看着自己的头发掉了一地,又好是心疼。
转眼一看古装剧中的演员们发量怎么那么多,在剧场的他们是使用了假发,那么古代人的发量会不会比现代人多,古代的发型是不是真的像古装剧中展示的那样呢?
来看看古代男子发型
在古代,男人是不做头发的,做头发叫做髡刑,因为在古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是万万不能做的,长发才是我泱泱中华千年来的主流发型。三国时期曹操因坐骑受惊踩踏良田犯下死罪,就用割发代首来打圆场。
上古时期,男性流行披发也就是眉毛前面垂着一排整齐的短发,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碗盖在了头顶上。
进入农耕社会后,披发不利于干活。
根据相关记载,周代男子多椎髻,束于发顶,用冠帽束发。按照小编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英俊帅气风流倜傥)。
实际上是这样的: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其中楚国男子发型将头上剃秃一圈,如图所示。
进入秦汉时期,各类发型和装饰日益讲究。文化繁荣,幞头成为主流,披发者逐渐较少。当时造型主要有有中分、歇髻、戴着冠,从临潼秦兵马俑一看便知。
秦朝之后,就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束发了。
通常说来,在秦代男子到了15岁就意味着成年,成年的时候就会把头发盘起来做成这种丸子头,也就标志着这个男子从男孩成长为了少年。
然后长到20岁的时候会实行冠礼,即在束发的基础上带上帽子。虽然和女孩子盘起来很相似,但步骤不同,男子会先把头发盘好,再插一根簪子,等于是打了个死结。
古代男子的发簪,一般分为横式簪和竖式簪。如下:
①横式即卯酉簪,从左往右插
②竖式簪即子午簪,从后往前插的方式
这个发型延续到了唐代、宋代以及明代,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
唐朝,经济和文化繁荣,男子在发型上也没有过多的改变。唐朝同样流行束发,男人们更习惯了在头上戴个幞头,就是用一块有讲究的布包起来。只是比起汉朝时的古朴简陋,要显得雍容华美的多了。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许多官家戴的幞头,就是我们俗称的乌纱帽。
宋朝的男人也戴幞头,但是跟唐代的男人又有所不同,宋代的幞头可以随意拖带,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随着身份不同,样子各异。皇帝和官僚们,大多是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微的捕头、公差等大多带戴无脚幞头。
元朝是一个比较生猛的民族,他是少数民族第一次统治中原大地。游牧民族统治中原,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型和汉族差别也很大,不同于唐宋的幞头,元朝主要流行髡[kūn]首辫发的发型。
到了明朝时,政权重新掌握在汉族手中,因此发型又恢复到了以前汉族政权的样子。辫发的现象逐渐消失,一般男人是将头发在脑后挽成三股或者两股发髻,而有身份的读书人、秀才、当官的一般都在头顶上结发髻,最后还需要找一块网布罩住,以用于固定头发。
清朝,满族掌握政权,满族也属于游牧民族,也被称为马背上的名族。他们一般是将额头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光,这样在骑马时不会挡住视线,而后面的辫子也有妙用,听说在野外过夜时,可以垫起来当枕头。当然对于清朝男人为什么留辫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因为古人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以随意作践,包括头发,所以不能随意剪头发,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信仰。
在清朝入关之后,清廷发布了《剃发诏书》,以极为血腥的方式推广这种发型,但是遭到了汉民族的强烈反抗,。原因就在于汉民族千年来信奉着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剃发是奇耻大辱。加之满族发型也不符合中原汉族的审美。
剃掉所有的头发,只留下后发根面积为铜钱大小的头发,编成又细又长的辫子,被称之为金钱鼠尾,这种发型其实是适合草原游牧民族的发型,天天要骑马,披头散发的会阻挡视线,束发也有散下来的风险,也需时间打理,剃了也更符合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草原上的生活环境。
古代男子发型就介绍到这里啦
祝各位脱单不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