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女性出嫁后通常把头发盘起来?
有同学说是方便干活,带孩子,这个倒也不假,只是这是结果之一,并非原因。 在中国明代及以前的多数时候,不光是女的要束发,男的也得束发。 这是男女成年后应有之礼,不要看见礼就觉得是吃人的礼教,事实上,这种礼到现在都有,我们稍后再说。 中国古代男女盘头发,一种是用簪子插在发髻上,此为安发之笄,男子、女人俱有。还有一种是冠笄,男子有而女子没有,是把冠冕与发髻固定在一起。 束发的时间,通常女的是十五岁,男的是二十岁。 但这个年龄不一定非得那么准确,男子往往提前(少部分也延后),而女子往往延后。因为成年之礼,与婚礼,大体上都是同一人生阶段进行的。婚礼中,又有男女并排束发的礼仪环节,所以结发有时候也代指结婚。 至于为什么要束发,对男女双方来讲,道理都是一样的:是要以一种极具仪式感的东西,来使曾经无忧无虑的少年意识到,往后就是成年人了,不再是以前那个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问的孩子了,得正儿八经、有所束缚了。 这时候的男生,刚长了胡子,其他性征也都出现,毛长全了,不再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小孩了。 下图为带冠小哥,已然长毛的秦人赵和平(并不是),他的皮肤还非常的滑嫩: 而女子这时候也已经成熟,她们比男子成熟更早(通常女子较男子早成熟两年,在《黄帝内经》中谓成熟点为男子二八(16岁),女子二七(14岁)),因此成人礼更加提前。 以明代为例,已婚女性发型如下: 而孩童的发型是怎样的呢? 是这样的: 这种转变不消多说,大家也理解是怎么回事。 到现在,虽说人们的发型可以千奇百怪,各种精彩,但整体上是不能太过分的。除非你是一定要展现自己独立、自由、不羁、逾矩的艺术家(人称的或自诩的),其余人的发型,大体上还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 譬如
为了显得成熟一点,他把头像换成了这样(并没有这件事):
成年人披发、髡头,的当然也有,比如鬼方、荤粥、猃狁以及云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但这种披发也有限度,不能影响日常工作。
像下图这种电视剧中演的长发女子,整日奔走在皇宫与郊外,还能衣不沾灰,其实只是一种现代人的臆想,她每日洗头和晾干的时间就得有半天,蹲坑时应撩起头发,下蹲时应注意自己的脚不能挪动,以免沾上屎溺,以及自己踩着自己。
中国历史上的女性,除了盘头,也流行过不少其他类型的发髻。
如下图为湖北江陵女子任冰冰小姐(并不是)的垂髻:
这头发很长,非常漂亮。
但为何披肩往下,不铺展开来,非要打个结成个髻呢?
原因就是避免上述那种尴尬。
当然,要非说盘头根本不是为了干活(对古代女子来说是干家务),也是不对的。盘头可以方便干活,且干活时盘头是很有必要的。
女性就不必多说了,清代以前男性也盘头,清时男性就成了辫子,这很不方便干体力活。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凡出苦力者,干活、打架时,都会把辫子往脖子上一甩,盘脖子上,然后用牙咬住辫尾,以免被夹到或被抓住。
常年在外劳作的工人,则索性把辫子绕着脑门儿盘一圈,固定住,以方便干活。
下图为美国摄影师雷尼诺恩(C.E.Lemunyon)所拍清末北京某街道上给人剃头盘发的小民张译(并不是)和他的弟弟张小机灵(并不是):
总之,在古时,男女结婚受结发礼,与现今婚礼上的一些仪式,本质上是一样的——使人意识到要担责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