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生只剃一次头发,古人重视头发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含义?
原标题:一生只剃一次头发,古人重视头发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含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十分重视,到了现在人们对头发才没有那么重视,但是古人对此就很重视,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剪头发也被视为不孝,是不能毁伤的,只有在夫妇双方结婚时才会各自剪下一截头发,所以古代也有结发夫妻一说,古人认为保留自己的发式,就是保持自己的文化,所以在清军入关的时候才会出现留发不留头的现象,当时古人认为即使国家亡了,也不能摈弃自己的旧俗。
一、头发在家庭和婚姻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头发在中国古代民族习俗中是一种特别的存在,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了周公吐脯的典故,说的是周公在洗头发的时候,头发又长不好洗,这个时候又有客人来了,周公为了不怠慢客人,手拿着头发也要去接见客人,就怕怠慢了客人。
而《孝经·开宗明义章》中的一句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意思是: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坏伤残,这也是孝道最基本的,也是儒家所信奉的教条。
在古代不敢轻易损坏自己的头发,短发更是被人认为是低贱和野蛮的象征,古代还有一种刑法髡,就是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这种刑法极具侮辱性,对当时的犯人来说比死还痛苦。除此外古代割发还代表了男女诀别之意,古代女子割发一般意味着已经看破红尘里,对生活没有了一样希望,要出家了。
古代女子的头发是他们最看重的,容不得任何人随意剪断。特别是在满洲族统治下的清王朝,满族人只能在国丧或是皇帝驾崩,和太后级别等的人物去世的时候才能割发,其他时期没有特殊原因,不可以随意断发。
2、辉发那拉氏
清朝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就因为割发而遭到乾隆的冷落,民国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列传·后妃》中有记载:(乾隆)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
大意是在乾隆三十年,那拉氏跟随皇帝乾隆南下迅游到达杭州,那拉氏忤逆乾隆的旨意自己剪断了头发,乾隆十分生气,下令将那拉氏打入了冷宫。
3、结发夫妻
古代还有一种结发夫妻和束发托身投丝慰情三个说法,而束发托身的意思就是原配夫妻在择日完婚的时候,男方要给女方送庚帖,而女方也要回庚帖,庚帖上要写上双方的姓名、出生日期和完婚的时间。
女方在回庚帖的时候要附上一束自己的头发,用红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表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而投丝慰情的意思就是结发夫妻,如果其中男方溺水死亡,尸体找不到的时候,女方就要剪下一束头发,束在石头上,投入出事的地方,借此来慰问结发夫妻之情。
而结发夫妻这个成语,也有一个传说,在古代有一个皇帝在登基的前一夜就担心自己胡子太短,导致夜不能寐,古代男子的学问是按照胡子的长短来决定的,所以皇帝很担心,皇帝身边的娘娘就心生了一个妙计,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仔细的接在皇帝的胡子上。
第二天皇帝登基的时候百官都惊叹,皇上一夜之间就胡须过脐,都说皇帝是真龙天子,结发夫妻这一习俗也就慢慢流传下来,现在虽然没有了这个习俗,但这个词语仍在流传。
从清朝的剃发令以前,古人一生只剃一次头发,那个时候剪头发只在婴儿出生百天的前后日子选一吉日,把从母亲肚子里带出来的头发剃掉,剪发也只在特殊的日子里才会剪,出家做和尚或是尼姑这种就是例外。而古人对头发如此中重视与这些风俗习惯离不开。
二、发式对人的束缚,不能自由选择发式
1、束发的来源
最初束发还未正式形成的时候,还没有统一六国的时候,周部落就对人们的发型管控很严格,不允许他们把头发披散着,因为他们觉得头发散着就像野人,也不能把头发扎得千奇百怪,必须要把头发束着,通过把头发盘在头顶形成一个发髻,让人看起来更加庄重.
后来这个周部落逐渐收复中原,占领了周部落,束发这一习俗也被周部落的人们流传下来,后来儒家论语提出了身体发肤这一理论,头发也被赋予了孝的含义。
古代人对头发的称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不同,如髫指儿童轻软披散的头发,总角其实也是头发的一种表达,是儿童扎起来的头发。还有总角,束发这些造型都是年龄的标志。
2、古代梳发的禁忌
古代的男子只要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弱冠礼,从此以后束发就要戴发冠了。女子要比男子早一些,女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举行及笄,表示该女子已经成年了,可以出嫁了。而满了十五岁的女子不一定在结果后才能盘发,举行及笄以后就可以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再插上钗子。
唐朝的时候发型更是女子贞洁和地位象征,未婚女子一般都是梳双螺髻,然后后来梳双螺髻的女子都被视为处女的象征,出嫁后的女子一般都是把双髻和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同心结,寓意着夫妻双方永结同心,唐朝当时认为女子的发型梳得越高地位就越高。
古代梳发无论家中多贫穷,也会在头发上插上一个钗子,女孩子本就爱美,到在明朝一些特殊工作者却不能用平常女儿梳的发型,当时朱元璋下令妓女不能与平常女性的发型一样,必须要在头上戴上万字巾,而与妓女有关的男性亲属就必须要戴上绿头巾,还不允许妓女穿华丽的衣服。
3、头发也代表了一个人的人格
清朝在女子出嫁前都会进行开脸,这个习俗在民间流传甚广,已无从知其源流,中国古方的美容方法,是除去脸上的汗毛,剪齐鬓角额角的头发,在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还会亲自为女儿梳发,边梳边说出寄语,通过头发为自己女儿的婚姻寄予美好祝福。
古代随着一个王朝的覆灭,新的王朝的建立,必然有着新旧文化的冲突,文化包含了很多,现在就列举明朝末清初的钱谦益,大多数人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对他的妻子柳如是很熟悉,著名的老少配,当时正值明清交替的时期,钱谦益看到清朝的对发型的号召,就立马变成了新式发型,被人说是汉奸。
当时自己的妻子柳如是面对国破的时候,毅然决然的决定殉国,拉着钱谦益一起跳河,结果钱谦益却拉着柳如是不敢跳,还说水太冷了,这个时候发型体现了一个人的气节和品质。
在古代什么样的身份梳什么样的发式,古代人在梳头发方面也有所禁忌,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发式,什么朝代就要必须梳那个朝代该梳的发型,如果梳着前朝的发式,就会被人安上意图谋反的罪名。
三、清朝入关,剃发令遭反对
在清军侵入中原,并且定都中原,多尔衮就两次颁布剃发令,规定当时的官员百姓都必须剃发,为期十天,遭到了当时中原地区汉族人的强烈反对,当时的汉人已经把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而剪头发触范的就是第一条,对当时的汉人来说相当于伤害自己的父母。
说到这里满族人的发式与我们汉族人的发式不同,满族人发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满族人特别看重辫子,就是前头剃发后面辫子,白天就盘在头上有利于劳作,晚上还可以解下来做枕头,后来到了中原地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当时剃发令颁布后人们用生命进行反抗,头发还是留了下来,一半剃一半不剃.
当时满族人认为如果战士战死沙场,尸骨可以不带回来,但是必须把辫子带回来,把辫子剪下来系上战士的名字送回家乡,然后葬掉。后来在辛亥革命以后,统治中国两千多的封建王朝彻底毁灭了,民主共和国建立。
当时就颁布了一个剪辫令,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汉人高高兴兴的剪掉了辫子,有的汉人誓死不从,当时的人们被强制剪掉辫子之后还把辫子捡回来偷偷藏着,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把头发接上。当时辫子已经被人们深入自己的骨血中,对辫子有着深厚感情,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的头发和中国人的尊严。
四、习俗和含义褪去,剪发是个人意向
古人对头发十分重视,但是到了现在头发逐渐被人忽视,头发剪或不剪都被看得随意,头发也不再有当初的含义,古人的习俗更是被丢弃,短发被视为男子的象征,长发也是女子的象征,若是男子留长发,更会被人歧视,女子若是留男子短发也会被人看做是女汉子,强势等词语。
头发的含义也在历史的进程中早早褪去,剪发也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事了。自从辛亥革命之后剪辫令发布以后,辫子文化也就没有了,短发比比皆是,留存至今也就只留下了一段历史。头发也有了新的思想含义,头发看似不能运动,但却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身体的器官之一。
参考文献:
《孝经》
《清史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