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古人的头发会有多长?
古人的头发具体有多长,似乎没有明确的一个数据。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来源于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是儒家伦理著作。看名字也能知道,这本书自然是以孝道为主要内容,而这句话也正是如此,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父母给的,不管是躯体、四肢,还是须发、皮肤,但凡是身体的一部分,都是父母赐予的。 一、古人为何要留长发? 其实长发真是挺麻烦的,吃饭吃到头发还是小事,上茅房时候……既然这样,那为什么古代人还偏要留长发呢? 古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这话大意是:我们身体的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能轻易损伤和毁弃,这是最基本的孝道。 古人很迷信,他们看头发会不断长长,就以为头发代表着延续生命,咔嚓一剪,自己很有可能少活几年。 就连打仗拼命的时候,也要先把头发扎起来,从来不嫌麻烦。 二、剪发是一种酷刑 既然头发这么重要,那么剪头发对他们来说一定很恐怖对吧? 剪头发,在古代是一种酷刑。有一种刑法叫髡(kun)刑,就是把你的头发剪掉一部分。 大家原本肯定都以为,砍头割鼻子断手断脚才叫酷刑啊!剪个头发也算酷刑? 是的,砍头割鼻子断手断脚算作物理伤害的话,髡刑就是一种心理伤害。受过髡刑的人发型大多与众不同,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犯过事,跟古人在囚犯脸上刺字一样,走到哪里都会被围观嘲讽。因为在古人心里,剪头发也就比砍头好一点点而已。 三、古人从来不理发吗? 其实古人也剪头发,不过都是基本的小修小剪。关于对头发的打理的记录最早则可追溯到《诗经》。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诗经·小雅·采绿》 这句诗大致意思是:哎呀,整天在外采荩草,弄得头发弯曲成卷毛,一会儿回家要好好梳洗。 在那时,洗头发自己洗,剪头发也得自己剪,专职的理发师在汉代才出现,而理发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颜氏家训》记载南朝的贵族弟子都削发剃面,理发业也已经相当发达。 谢安傅在《晋书》七九卷中曰: 桓温后诸安置其理发。 朱熹对《诗· 周颂· 良耘》中的其比如栉一句注云 栉,理发是也。 杜甫《水宿 遣兴奉呈群公》诗,其中也有耳聋须 画字,发短不胜篦之句。 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之时,人们蓄发而不剃头。女子常盘发 男子则束发为冠。 清代强迫汉人依从满族习俗改削发为剃头,从此便改理发叫剃头。清朝灭亡后, 男子再不用留辫子,剪头发渐渐发展成一种时尚,理发也随之改称为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