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人发型 > 正文内容

绾青丝——中国古代女子发型

meifawu2年前 (2022-09-05)古人发型2464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服饰的书,对于书里关于古代女子发型的这部分内容挺感兴趣的,所以我就摘抄、整理了一下这部分内容,并且在网上找到了几组好多年前就广为流传的古代女子发型手绘图片。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些图片也存在不少的错误,微博博主洛梅笙、春梅狐狸等在2012年的时候也发起过中国古代女性发型发式辟谣接力赛的活动,对其中的错误也进行了一些纠正,所以我把相关微博内容也整理了一下。

因此,本文将分成两部分内容,前半部分是百度百科关于中国古代女子各种发型的释义及相关手绘图,后半部分是看完这些书之后,我自己做的一些摘抄和中国古代女性发型辟谣接力赛的微博博文,算是对于百度百科词条及手绘图的补充和纠错吧。


以下文字资料摘自百度百科词条,配图是之前网上广为流传的那几组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手绘图。虽然其中确实有不少错误,但如果有小伙伴想进行古风人物绘画的再创作的话,借鉴一下这些手绘图也是可以的。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 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飞天髻,又叫飞天紒,是一种三环高髻。始于南北朝。《宋书·五行志》: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髻直向上,谓之‘飞天紒’,始自东府,流被民庶。其形是先将头发分三分,每分用丝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出自宋文帝宫中,传至民间,后一直流行于宋、明各朝。

垂鬟分髾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髾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髾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呈飞动状。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凌云髻,发髻高耸而蓬松,如入云端,属于高式的单鬟。始见于秦汉。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唐人冯贽的 《南部烟花记·桂宫》写道:丽华被素袿裳,梳凌云髻。

  • 拧旋式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有随云髻、凌虚髻、朝云近香髻、回心髻几种。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 盘叠式

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在《凝宫词》里有螺髻凝香晓黛浓之句,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从存世的唐代绘画、墓壁画中皆可见到。永泰公主墓壁画及《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之仙女,皆类似这种发式。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其变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单螺、双螺、百合髻、盘恒髻等形式。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画》亦有这类发型,螺髻清晰秀雅。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 结椎式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皆类似于结椎式,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其变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曰‘不走落’。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中华古今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 反绾式

反绾式的梳编法是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如绾成双刀,称翻刀髻。绾成惊鸟欲飞,称惊鹄髻。绾成元宝,称元宝髻。反绾成高墙,称高髻,《簪花仕女图》之发式。据《妆台记》记载:开元中梳反绾髻、回鹤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归真髻,贴五色花子。这种反绾梳编较难,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如《韩熙载夜宴图》中之一梳反绾式。其变化一般有双刀髻、惊鹄髻、朝天髻、元宝髻等。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

惊鹄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

朝天髻,其编法将发拢上,束结于顶,再反绾成高髻朝天。据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曰:不走落,号朝天髻。宋代所建的太原晋祠女像,亦类似这种发型。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 双挂式

双挂式的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双丫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多饰有垂发。

垂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

双平鬟,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挂于两侧。

丱发,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

推荐一些美美的古风女子发型手绘图吧,真的超级好看呐,画的非常细致~


发现有本关于中国古代女子发型的书挺有意思的,不仅有手绘图和解说,而且还把这些发型的真人版也做出来了。书上的解说左边的是日文,右边的是英文,所以我猜这本书应该是日本出版的吧,并且年代还比较久远,看来是很难找到这书了,伤心……

下面是摘抄、整理的一些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女子发型资料,不过没有写元代时期的发型。

  • 秦汉时期

汉代女子以梳高髻为美。童谣所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虽有些夸张,但犹可窥知汉朝时尚。《鲁元公主外传》就有孝惠皇后张氏云髻峨峨(高耸的样子),首不加冠而盘髻如旋螺的记载。女子的髻式很多,有堆在头上的,有分向两边的,有抛在脑后的。发髻的编梳,一般是由头顶中分为二,然后将它们各自编成一束,再从下朝上反搭,绾成各种式样。

堕马髻产生于汉代,一般多认为由梁冀妻孙寿所创。《后汉书·梁冀传》记: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堕马髻是一种稍带倾斜的发髻。李贤注引《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边。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梁朝诗人徐陵在他的《玉台新咏·序》里,把这种发髻的特点描述地更加具体,其称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鬟。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堕马髻除倾斜这一特征之外,还是一种垂髻。现已出土的很多汉代泥塑木俑所反映出来的发髻样式十分相似,一般都由正中开缝,分发双颞,至颈后集束为一股,挽成髻之后垂于背部,然后从髻中再抽出一绺头发,朝一侧下垂,给人以落泊之感,似刚从马上堕下。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堕马髻虽然风靡一时,但流行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大约在西汉交替时期,梳这种发式的妇女就渐渐减少,到东汉末年,已基本绝迹。

倭堕髻,是汉魏时期流行的一种时髦发式。不等同于堕马髻,据说是堕马髻的变体,两者是不同的。根据晋崔豹《古今注·杂注》: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这句话说明晋代已经没有人梳堕马髻了,而变体——倭堕髻依然存在。唐人许景先 《折柳篇》:寳钗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 清人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 三娘 长身玉色,倭堕如云。乐府诗集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汉代女子还有把发髻盘成各种式样,并在髻后垂一绺头发,名垂髾或分髾。

簂疑为帼,即巾帼,是用假发(如黑色丝、毛、线)等编制而成的类似于假髻的饰物,用时直接戴在头上,再绾以簪钗。刘熙《释名·释首饰》:簂,恢也,恢廓覆发上也。清人厉荃《事物异名录》云:按:簂即帼也,若今假髻,用铁丝为圈,外编以发。当然,汉代人的巾帼未必是用铁丝为圈,或许用的是别的材料,但帼是假髻这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因只用于妇女,故引申为妇女的代称。关于汉代的巾帼,目前还没有看到实物,但在图像资料中有所反映。如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的一件舞俑,头上即戴着一个特大的发髻,髻中插有发簪数枝;在这个发髻底部近额头处,有一道明显的圆箍,使人一望而知,这是一种临时戴上去的假髻。

  •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期间妇女发式样子较多,史书上可看到记载的就有灵蛇髻、飞天髻、惊鹤髻、盘桓髻、反绾髻、偏髾髻、凌云髻等等。

灵蛇髻相传为魏文帝皇后甄氏所创。《采兰杂志》记谓:甄后既人魏宫,宫廷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其一二。故事的内容虽然离奇,但却向我们揭示了这种发髻的具体特征:似游蛇蟠曲扭转,故以灵蛇名之。这种发髻的样式,在传世绘画中还能找到遗迹,如晋人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梳这种发髻。从图像上看,妇女在梳这种发髻时,一般都将头发掠在顶部,然后汇成一股或几股,再盘成各种形状。

南朝时,受佛教人物衣着打扮影响,女子多在发顶正中分出髻鬟,梳成上竖的环式,因而有飞天髻之称。飞天髻是在灵蛇髻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这种发髻的梳法是集发于顶,分成数股,然后弯成圆环,直耸于上。《宋书·五行志》记:宋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向上,谓之飞天髻。始自东府,流被民庶。这种发髻的具体形状,在河南邓县南北朝墓出土的飞天壁画及贵妇出游画像砖上还可以见到。

与灵蛇、飞天等发髻齐名的盘桓髻,头发大多堆积于头顶,层层叠加,因而得名。

还有不少女子模仿西域少数民族女子,将头发绾成单鬟或双鬟髻式,高耸在头顶之上。也有梳丫髻或螺髻的。

在一些贵族女子中间,曾流行一种名叫蔽髻的发式。它实际上是一种在髻上插有金银首饰的假髻。这种假髻大多很高,有时无法竖起,只好搭在眉鬓两旁,与蓬松的鬓发相配,造成一种雍容华贵的特殊效果,所以有缓鬓、倾髻(《晋书·五行志》)的说法。

十字髻,是因其发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种髻式。这种发式的编盘方法是先将头发盘成一个十字行的发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钗固定即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形象的图象资料如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梳的就是这种发髻。魏晋之后各朝均很少见。

命妇的假髻所用饰物,有严格规定,按金钿多少区分等差。随着假髻的盛行,人发供不应求,假髻的价格相当昂贵,贫家女子无力置办,只好向人求借,故时有借头之说。而东晋名士陶侃之母早年因家贫无力待客,忍痛剪下自己秀发卖钱沽酒这类轶事,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产生。

  • 隋唐五代时期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妇女的发式造型之多、名称之美是前所未有的。唐代妇女的发型主要分为三大类:髻、鬟、鬓。

髻是一种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常见的有螺髻、半翻髻、百合髻、惊鹄髻、抛家髻、锥髻、乌蛮髻、峨髻等。总体看来,初唐时女子发髻沿袭前朝旧式,式样变化较少,多做平顶式,将发髻分成二至三层,层层堆上,顶部大多呈朵云形。至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日益丰富。

鬟是一种环状而又中空的发髻,有云鬟、高鬟、短鬟、双鬟、垂鬟等。

耳旁的鬓和不同发髻式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鬓饰,如蝉鬓、云鬓、雪鬓、轻鬓、圆鬓。在发髻之上还配有各种金玉簪钗、犀角梳篦,作为装饰,或插或戴。

半翻髻一般呈单片、双片刀型,直竖发顶。

惊鹄髻的前身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惊鹤髻,发髻作两扇羽翼形,似鹤鸟受惊,展翅欲飞。这种发式在唐代妇女中依然很流行。

峨髻则是晚唐时期流行的发式。唐人李贺曾有金翅峨髻愁暮云的诗句,这种发式的特点是朝上高耸,似峨峨高冠一般,传世《簪花仕女图》中的贵族妇女所梳发髻,就是这种发式的典型。

朝云近香髻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在古代,凡还没有成年的孩子,不分男女,多将头发集束于顶,结成两个小髻,左右各一。因其形状与牛角相似,故名总角。《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这里的丱,指的就是孩童发式。因儿童发髻分立于囱顶,形如丱字,故以此为名。在唐朝以前,幼童的发式,除了叫总角之外,还有叫髫丱的,不论男童女童,都可以这么称呼。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发式渐有区别,男的将头发合成一髻;而女的仍梳着左右对称的双髻,由于这种双髻与树枝丫杈酷似,所以被称之为丫髻,也称丫头,发展到后来,丫头便成为年轻女子的代称。

和丫头意义相近,旧时地位卑贱的妇女,又被称为丫鬟,也作丫环,或作鸦鬟。而这些名称的来历,也和发式有关。因古代妇女的发式,除披发、辫发及梳发之外,还有梳鬟的。所谓丫鬟,就是把头发梳成左右各一的环结。汉辛延年《羽林郎诗》: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唐李白《酬张司马赠墨》:黄头奴子双鸦鬟等,都是对这种发式的形容。

丫鬟和丫髻初看起来相似,其实却有差别:丫髻是一个空心的发髻,而丫鬟则是一个空心的发环。梳挽地位也有所不同:丫髻往往高耸于发顶,而丫鬟则多垂于两侧。除了在外形上有所区别外,它们还反映了梳挽者的不同年龄。一般妇女,年幼时可以梳丫髻,也可以梳丫鬟。成年以后,一般多梳丫鬟,不再梳丫髻。到了出嫁那天,再把丫鬟改梳成少妇的发髻,标志着已经成人。如果已过结婚年龄而未出嫁,那么只能梳鬟而不能梳髻,从这个意义上说,梳鬟者还是未嫁女子的一种标识。

上面这些手绘的厚重小刘海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古代的女子是不留直刘海的。有些古画上那些看起来像刘海的东东,其实是额前碎发。

唐代中后期,女性们盘梳高髻之风导致插梳风尚的流行。最初,女性们在髻前单插一梳,梳上錾刻精致绝美的花朵纹样。之后所插发梳的数量逐渐增加,以两把梳子为一组,上下相对而插。到了晚唐,妇女盛装时,出现了在髻前及其两侧共插三组的情况。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形象地描绘出唐代女性发髻的优美造型及发髻上簪钗和发梳的复杂程度。

五代至宋朝延续了唐人梳饰满头的风习。五代的不少画作如《父母恩重经变相妇人供养者像》、《曹元忠夫人供养像》都描绘了盛装女子满头插梳的形象,更有甚者在发髻后方还插有一把雕花大梳。而在约成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年间的绢本绘画《宫乐图》中,后宫女子都插上了新月形梳。

  • 宋代时期

正如宋词称袅袅云梳晓髻堆,宋代女子以高髻为尚,即所谓门前一尺春风髻。这种高髻大多用假发编成各种形状,使用时直接套在头上,形成双环髻、朝天髻、龙蕊髻、大盘髻、芭蕉髻等各种发式。当然,这些发髻式样名目多见于当时诗词之中,多样且华丽,但遗憾的是今人尚不能将其一一与图像对应。

中国自古以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界。将衣冠并举,足见古人对冠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讲,冠有时比衣还重要。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冠而后服备、冠者,礼之始也的缘故。唐代之前,冠仅限于贵族男子。唐代中期,胡服流行与女效男装开创了女性戴冠的先例。至宋代,女性戴冠已被世人接受。其形式和材质也极大丰富,如用白角、鱼枕、象牙、玳瑁制成的角冠,黄金制成的金冠,以竹或紫檀、黄杨制作的竹冠,以铁制成的铁冠,以鹿皮制成的鹿皮冠,以漆纱制成的漆冠,以裘毛皮制成的裘帽,纳以棉絮的絮帽和丧服之用的纸帽。

除此之外,宋代妇女还有戴花冠的习俗。冠上簪以鲜花以外,还有用罗绢通草、金玉玳瑁等制成的各种假花,由于插花风气盛行一时,致使市场花价倍涨。人们花数十券买来的鲜花,插戴不到半天,就纷纷落英凋零。而假花则具有经久耐用、常开不败的特点,且不受季节的限制,所以深受妇女的喜爱。花朵的插法也各有不同,有的插戴单枝花朵,有的则将四季杂花合在一起,编成一顶花冠,名谓一年景。花冠的形象,在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图》中有所描绘。

  • 明代时期

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宋代丰富,但也有不少特色。总的来看,明初发髻变化不大,基本还是宋元时的样式。嘉靖以后,变化较多。多数妇女喜欢将头髻梳高,以金银丝挽结,远远望去,如男子头戴纱帽,顶上也有珠翠装点。以后名目越来越多,样式也从扁圆趋于长圆,有桃尖顶髻、鹅胆心髻诸名称。更有模仿汉代堕马髻者,梳时将头发朝上卷起,挽成一个大髻,侧垂在一边。

这一时期的妇女,还有包头之俗。包头,其实就是扎巾。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五卷中写道吏典悄地去唤一娼妇打扮了良家,包头素衣......带上堂来,这种包头的图像在清人《胤祯妃行乐图屏》中反映得非常明确,可以和文献记载印证。在年轻妇女中,还流行着戴头箍的风尚。头箍是从包头发展而来,最初一般以综丝为之,编结成网状,使用时罩住头发,收束网口。后来戴着渐多,又出现了纱头箍及熟罗头箍。头箍的形式,初期尚阔,后又行窄。其造型装饰日趋复杂,有的用较厚的织锦裁成三角之状,系扎时紧裹额头;有的薄如蝉翼的纱罗做成窄带,虚掩在额上,也有的在丝带缀一粒珍珠,悬挂在额眉间。不分冬夏,均可用之。冬季所用者除上述质料外,更多则采用兽皮,考究者用貂鼠、水獭。既可用于装饰,又可以用来御寒,俗称貂覆额,或称卧兔儿。

明代妇女也有作假髻的习俗。这个时期的假髻,也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在本身的头发上掺以部分假发,并衬以特制的发托,以抬高发髻的高度,这种发托名谓发鼓。另一种假髻则全部用假发制成,名谓鬏髻或称鬏勒。使用时直接套在头上,无须梳掠。这种假髻在当时多用于已婚妇女,居家外出均可戴之,普通之髻用黑色,有孝在身则用白色。在当时京城及一些中小城镇,都设有专门制作及销售这种假髻的作坊和店铺,所制假髻名目繁多,形制各异,比较著名的有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等各种不同的名目,在一些首饰铺里,还有现成的出售,直到清朝初年,仍为妇女所爱好。

凤冠是明代妇女服制中最为庄重的一种礼冠。因冠上装缀着凤凰,故名。关于凤冠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汉代以后,以凤凰饰首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在簪钗步摇上饰以凤凰,还出现了将凤凰形象绘刻在冠饰上的情况。凤冠的名称,也早已产生,在晋人王嘉的《拾遗记》中就有关于凤冠的记载。但这些凤冠都不是真正的礼服。

正式把凤冠定为礼服,并将其收入冠服制度,那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宋代后妃在受到册封、朝谒景灵宫等最隆重的场合时,都要按规定戴上凤冠。凤冠的形制为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上饰以九龙四凤。南宋以后贵妇所戴的冠增加了龙的形象。明朝妇女祭祀朝会承袭宋制,也戴凤冠,这种冠式的形制与宋代有所不同,凤冠圆框以翡翠铺满,饰以九龙四凤,大花、小花各十二树,十二只钿。

  • 清代时期

受满族妇女装饰风俗的影响,汉族妇女一度也以高髻为尚。苏州地区流行的元宝头,即是一种高髻。此外还有圆头(即圆髻,又称盘龙髻)、巴巴头、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如意缕(又称一窝面)、盘心髻、散心髻及松鬓扁髻等,均为高髻。

牡丹头也称牡丹髻,因吴中方言,习惯把髻称之为头。牡丹头是一种蓬松的发髻,发髻的位置在头顶正中,其编梳方法是将头发掠至顶部,用一根丝带或发箍将其扎紧,然后将头发分成数股,每股单独上卷,卷至顶心,再用发簪挽住。头发少的妇女,还可掺入一点假发,以扩大发髻的面积。这种发髻梳成之后,犹如一朵盛开的牡丹,每一股弯曲的鬈发,就像是牡丹花的花瓣,极富装饰情趣,牡丹髻的产生,最早可上溯到明代。除牡丹头外,还有荷花头和芙蓉头,其形制也与此基本相同,只是发髻梳成后,花瓣的形状小有差异,或形似荷花,或形似芙蓉,故以此为名。

关于清朝满族妇女发型这部分内容我就不写了,因为这些内容还挺复杂的,而且也很多细节。下面这组手绘图也是有不少错误的。

参考文献

[1]周天:《中国服饰简史》,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3]陈芳等:《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4]戴钦祥等:《中国读本 中国古代服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

ps. 这些也就是我最近读的几本书啦

微博博文

[1]微博用户:洛梅笙

[2]微博用户:春梅狐狸

[3]微博用户:今天红总恢复量产了吗

(原微博名:大米爱大元)

文章插图

画师:哔哔

全文完

感谢阅读

2018.11.30


翻出一本去年买的画集分享给大家,因为实在太好看啦!

《满庭芳——阿舍个人画集》

封面的色调和暗纹既复古又高级

满庭芳是一个词牌名,但却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从字面上联想到一座中式庭院里长满了灿烂的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它们尽管不是很显眼,却是整个庭院景观的点睛之笔,正如画中的细节之美。

本画集将收录阿舍出道以来的古风人物插画,她的作品既有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古韵之风,又有日本浮世绘的味道。在部分的作品旁会附上通俗易懂的文字对画中人衣服上的花纹、头上的发型,甚至是脸上的妆容进行讲解,带你从这些画中的细节之处认识不同的汉服元素以及搭配来自于哪一句诗、哪一幅名画作品,了解它们的来源之处。在每一章节,阿舍会和你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访古采风的小感悟。

腰封的设计简直不要太棒,就像一把小锁

分享一些画集的内页吧,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女子发型的介绍和绘画细节,而且画风非常具有古代仕女图的感觉,很好看。

其实这本画集也已经出版蛮久了,喜欢的小伙伴可以考虑购买,绝对物超所值,我个人真的超爱的,墙裂推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美发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meifawu.net/?id=136

分享给朋友:

“绾青丝——中国古代女子发型” 的相关文章

古代人到底是怎么束发的?专家:在古装剧中,披头散发其实是错的

古代人到底是怎么束发的?专家:在古装剧中,披头散发其实是错的

很早之前读者就让我写一篇关于古人束发的文章,我也一直在思考从哪些角度去写,才能让读者们更容易理解古人的束发史。确实,我们现在的古装剧就很容易给观众一种感觉:古代男性都是长发飘飘的,看起了十分潇洒。这就给我们的孩子们造成了许多文化上的误解,误以为我们的古人就应该是这种样子的。但其实,中国古代的男性发型...

清朝强制留辫子后,没有头发怎么办?

清朝强制留辫子后,没有头发怎么办?

对清朝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朝代,清朝统治者一直都强制臣民留辫子,颁布了臭名昭著的政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对于拒绝留辫子的人,都是直接杀掉。那么肯定就会有人问了既然清朝强制留辫子,那么秃顶和原本就没有头发的人怎么办?,小付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

古人头发这么长,又舍不得剪发,是怎么护理的?

古人头发这么长,又舍不得剪发,是怎么护理的?

有这样一句话,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是父母给予的,我们不应该去嫌弃它,或者试图去改变它。在遥远的古代,更加如此。人们认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不能去改变它。所以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当中,看到古人们有着很长的头发。因为生活在古代的人们,将父母给予的头发视为珍宝,不会去轻易改变它。古...

古代女子发型大全(图)

古代女子发型大全(图)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风流王爷》游戏中,众多红颜的发型和美貌吧^.<在古代,女子的发型和冠带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年龄和身份特点。不同的发型,象征着女子的身份、地位、年龄等~今天喵酱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古代女子的发型和身份象征吧~咳咳咳~~~   首先,先和大家分享一下以下字...

原创一生只剃一次头发,古人重视头发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含义?

原创一生只剃一次头发,古人重视头发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含义?

原标题:一生只剃一次头发,古人重视头发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含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十分重视,到了现在人们对头发才没有那么重视,但是古人对此就很重视,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头发也被视为不孝,是不能毁伤的,只有在夫妇双方结婚时才会各自剪下一截头发,所以古代也有结发夫妻一说,古人认为保留自己的发式,就...

震惊!古代男子的头发竟然是这样?

震惊!古代男子的头发竟然是这样?

身为靓仔靓女,谁不想拥有靓丽的发型,可看着自己的头发掉了一地,又好是心疼。转眼一看古装剧中的演员们发量怎么那么多,在剧场的他们是使用了假发,那么古代人的发量会不会比现代人多,古代的发型是不是真的像古装剧中展示的那样呢?来看看古代男子发型在古代,男人是不做头发的,做头发叫做髡刑,因为在古人看来,身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