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演变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妇女的发型与发饰都异常丰富而精美,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殊而绚烂之一笔。中国的发文化与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人对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发文化之重要内涵,也是推动中国发文化发展的特殊动力。
1.原始社会时期
传说炎帝时,男女分工已经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这为妇女追求美观的发型创造了物质条件。当时,妇女的发型主要有三种:披发:披发亦称散发,是我国最古老的发型之一椎髻:椎髻又称椎结,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编发:所谓编发,即为将头发编成发辫。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编发。
2.夏商周时期
三代的手工业较之原始社会时期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浓厚,这就为发型与发饰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周代的妇女大都蓄发,将头发挽成髻鬟,用笄以贯之。同时,还有梳高髻的习俗。战国时期,妇女的发髻往往向后倾,近似后世的银锭式或马鞍翅式样。
3.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帝国以后,要求宫中的妇女着桃花妆,梳神仙髻。此外,秦代的发髻还有凌云髻、望仙九鬟髻、参鸾髻等 汉代以后,妇女的发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4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追崇飞仙式的高髻,喜欢高而危斜的形式。灵蛇髻。灵蛇髻是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宫,宫廷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蛇)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的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的髻式,高耸于发顶。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还可以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5.隋唐五代时期
在历代妇女的发型中,唐代妇女的发髻式样最为新奇, 唐高祖时,宫中流行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唐玄宗时,宫中则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等发髻式样。贞元年间,又创造出归顺髻、闹扫妆髻等式样。至五代时期,妇女的发型又开始回归简约,高髻为主要的发式。发髻在唐代已经发展至顶峰,出现了极为丰富而精美的发髻式样。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花髻这种新奇而美艳的发髻。
6.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妇女的发型主要为发髻。宋代妇女常梳的发髻主要有高冠长梳、大梳裹、高髻、同心髻、朝天髻、芭蕉髻、盘髻、盘福龙、包髻、三髻丫、花髻等式样辽代妇女的发式不如宋丰富,一般为高髻、双髻式螺髻。披发这种最原始的发型在辽代亦存在,这是契丹族原始性的一种残留。金代的妇女则多编发盘髻,髻上裹头巾或装饰花环冠子。
7.明清时期
明代妇女的发式主要有桃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堕马髻、牡丹髻、盘龙髻、杜韦娘髻、风髻、花髻等。清代,汉族妇女流行的发型主要有松鬓扁髻、元宝头、平髻、燕尾、螺旋髻、抛家髻、牡丹头、芙蓉头、扬州桂花头、长髻、架子头等。受汉族妇女发式的影响,满族妇女将发髻梳成扁平状,俗称一字头。咸丰以后,这种发髻愈高起来,逐渐发展成牌楼式的装饰,不用头发,单以绸缎制成,只需套在头上,再插一些花朵即可,名为大拉翅,俗称旗头。